善用中醫藥說好中國故事 梁振英:香港要加入「國家隊」
2023年4月3日

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任內最後一份《施政報告》,其中一個亮點是政府出資在將軍澳預留土地興建「中醫醫院」。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後,他對中醫藥發展依然念念不忘,不同場合不斷發聲提倡,最近更牽頭成立「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」,寄望利用香港的獨特地位,與內地併船出海,以中醫藥為載體在國際上說好中國故事。

梁振英認為,香港要發展中醫藥,不僅要從本地入手,更要將眼光放遠至國家層面,用中醫藥說好中國故事,打國際牌。 (黃俊耀攝)
梁振英認為,香港要發展中醫藥,不僅要從本地入手,更要將眼光放遠至國家層面,用中醫藥說好中國故事,打國際牌。 (黃俊耀攝)

撰文:郭顯通 本刊記者、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

記者來到位於金鐘的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,聽梁振英娓娓道來濃濃的中醫藥情緣。「我自己喜歡種植,中藥材大多為植物,因此很早我就對不同地方的藥材效用感到好奇,與中外各地種植和研究中藥材的專家也建立了一些聯繫。」

被問到有病會否看中醫,梁振英笑稱,托賴身體一直健壯,所以甚少看醫生,偶有微恙,食些中成藥也很快痊癒。

最近一次食中藥是感染新冠。「去年12月在機場檢疫,完全無症狀下,確診新冠肺炎。我信奉中醫藥,每天服三次蓮花清瘟膠囊,每次四粒,很快無事了。」

他補充說,平日即使有些小感冒,都慣用「銀翹解毒片」而非西藥,「一般服兩日就好,西藥一定要服完整個周期,醫生除了叫你多休息、多喝水外,做不了甚麼。我一般食兩日銀翹,病就好了,可以自行停藥。」

他還因脊椎、肌肉繃緊試過針灸,盛讚「好舒服」;任特首時公開演講時有痰聲,「官員同事都介紹我睇中醫」。

中醫藥創新不足

雖然中醫藥近年抬頭,不過,梁振英坦言:「目前中醫藥發展相對西醫藥,創新仍不足。」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《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》,全文提及「創新」多達49次,為中醫藥發展部署八項重點工程。
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醫內科學專家劉良就曾一針見血指出,目前中醫藥面臨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」、「高質量中醫藥產業引擎乏力」和「缺乏中醫藥高層次中青年臨床與科研人才」等問題。

梁振英強調,「二十大精神」可指導發展中醫藥,香港要在「促進中醫藥傳承、創新、發展」一環貢獻國家。為了響應號召,他在香港牽頭成立「中醫藥全產業鏈香港中心」,中心的理事會現時有七人,包括前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、香港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、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呂愛平等人。

其後湖南、江西和廣東三省聯同港澳共同成立「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」(下稱聯盟),梁振英出任顧問,三省兩區合力在全國乃至全球推動中醫藥發展。

何謂全產業鏈?「種植、科研、生產到商貿,四個環節,香港主要負責商貿。」梁振英語帶自豪,「好多內地客來港買名貴藥材,但這些藥材本來就在內地生產的,因為香港商譽好,不賣假貨。」

早於2001年,「香港中藥材標準計劃」(港標)開展,旨在為中醫藥業界提供參考標準和保障藥材安全質量。經過超過20年的積累,香港已經有4200種中成藥的註冊登記,絕少出現安全問題,反觀內地,中藥材產地分散,品質參差,規模和規範都欠佳,更時有假冒偽藥。梁振英強調:「這就是我們的強項。」

去年底在湖南郴州舉行的「聯盟」啟動儀式上,他就向出席者宣揚香港這種優勢:「香港市民重視中醫藥,中醫診所隨處可見,中藥材大受內地顧客歡迎;香港的貿易額龐大,是GDP的3.5倍,買的商品絕大部分不是香港本地所需,賣的更幾乎完全不是香港所產,香港的十萬家大大小小的貿易公司,內外活動能力極強。」

正如香港不釀造葡萄酒卻可以成為紅酒中心一樣,不種植中藥也可以成為中藥批發中心,「香港不產葡萄酒,消費量亦很小(只得七百多萬人口),但卻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紅酒貿易中心。」他透露,3月與一知名香港葡萄酒商到寧夏,合力將寧夏紅酒推向國際。

早在1998年,時任特首董建華就提出過「中藥港」概念,最後不了了之。然而今時不同往日,梁振英強調,在國內國外之間,香港和澳門可以作為中醫藥在認知、形象、品牌、技術和一、二、三產業全面的超級聯繫人,內地與香港可以併船出海,加強優勢互補,這樣肯定事半功倍。

英國不產茶卻賣茶

中醫藥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潛力,但梁振英也警告:「中醫藥的發展正面對西醫藥的競爭,在中成藥市場,我們也將面對西方大藥廠的競爭。」

舉例而言,英國著名皇家園林邱園(Kew Gardens),為世界上單一地點栽種植物量最多的地方,園內物種上萬,園內有一研究基地,近年專家一直收集、研究中藥材,分析其效用。

梁振英頗不以為然,「我知道好多西方藥廠正在用中藥材生產健康食品,質量未必優於我們,卻因為品牌效應,可以賣得比我們貴,銷量也比我們高。」

他以酒店附送的茶包為例說明,「你去內地的五星級酒店,房間內給你的都是英國茶包,但英國是不產茶的,很多懂茶的朋友跟我說,這些英國茶包都是次等貨,為何五星級酒店都要放這些茶包?這就是品牌效應。」

而品牌效應,正正是香港對國家的最大價值,梁振英自信地說:「香港要加入國家隊,打世界盃!」

說好中港故事

除了品牌效應,他提出數個香港具體可以貢獻的範疇,如醫學理論、醫術傳授、國際聯繫等,香港素以兩文三語見稱,上述種種皆為拿手好戲,尤其是國際聯繫。

例如由他任主席的「共享基金會」轄下的「全面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」,自開展以來,到過老撾、柬埔寨,都有來自黑龍江及福建的援外醫療隊,中醫力量也參與了治療當地白內障患者,當然這僅是「說好中國故事」的一小部份。

他強調,「今日談的,是整個中國的中醫藥發展。」他指出,現時香港關於發展中醫的討論,卻太多着墨於「日常操作」,「中醫可唔可以開假紙、可唔可以用醫療券找數、可唔可以轉介病人……我們應該更多在國家層面想,怎樣『走出去』。」

他引述習近平提出的四個「更加積極主動」,其中第四個是「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」,梁振英認為靠中醫藥是重要一環。「好多事情可以一齊做,簡單如一些中醫藥理論推廣,已經可以幫手說好中國故事。」

他補充說:「中醫藥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,是優秀的文化資源,面對西醫藥的競爭,我們要講好中醫藥的故事,講故事要循證,要實事求是,也要講究講故事方法技巧。」

香港中醫院可以出海

正在興建的將軍澳中醫院,也是香港發揮優勢報効國家的一個領域,成功後可以在國際推廣香港的中醫故事。「這間是純中醫的醫院,內地也有好多中醫院,七成用的都是西醫技術。」

內地中醫師慣用西醫思維,又有權開西藥,很多時候開藥甚至完全不用中藥,因此一家純中醫院對全國中醫藥發展來說,無疑是一大突破。香港歷來第一家中醫院建成後,香港三所大學的中醫藥學院也會有臨床的地方。

對於中醫藥發展,梁振英總結為三點:一是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,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。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」,中醫的傳承創新是國家全面現代化的一部分。「傳」需要老一輩中醫人的盡心竭力,「承」在於扶助新一代的成長成才,創新則要求當代全產業鏈的砥礪奮進。

二是以科技為引領,擴大中醫藥市場,走向世界。「品牌比產品重要,標準比品牌更重要」,而科技則是標準形成的基礎,科研成果一旦納入相應標準,就能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。

和其他領域的科研人員一樣,中醫藥科研人員要有「十年磨一劍」的精神,有坐冷板凳的能耐,就是面對外國的競爭,也不能急於求成。

以二十大精神 三方向發展

梁振英進一步指出,中醫藥標準是創新發展的根本,有國際通用標準這個制高點,才能弘揚中醫藥,要佔有這個制高點,要靠科技,更要靠長期累積得來和長期保護好的公信力。

三是以全產業鏈為重點,推動打造世界中醫藥產業中心。

中醫藥產業鏈範圍廣、鏈條長、關鏈性大、融合度高、新形態多,涉及一、二、三產業全過程。一產主要包括中藥材種養殖生產和產地加工;二產包括中藥飲片炮製加工、中成藥生產、中醫藥大健康產品生產;三產包括商業化的第三方檢測驗證服務、市場推廣、物流運輸、國內外大宗商品貿易、批發零售、中醫藥健康服務業、中醫藥健康旅遊業等諸多領域。

在訪問中,梁振英屢次提到高永文醫生在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的角色。在剛舉行的全國政協二次全體會議上,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高永文就發言建議,港澳是自由貿易港,中醫藥科研和貿易發達,在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,港澳可發揮所長,服務國家所需,加速優質中醫藥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流動。

——節錄自4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